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的来历?春节,就是中国的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新年结束。关于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的来历以及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的来历,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手抄报,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的作文,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有哪些等问题,锦燕网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的来历
春节,就是中国的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新年结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丰富多样,有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不同的地方还会有各自的习俗。
春节的活动有很多,例如办年货、贴年红、吃年夜饭、拜年等。
办年货:在过年之前,家家户户会备年货、送年礼。
年货有很多,例如春节用品春联、福字、中国结等;食物如腊肠、猪肉、鸡肉、鱼等;还有各式各样的瓜果蔬菜,坚果零食、酒水饮料等。
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
贴年红可以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指在除夕这晚上,家家户户团团圆圆,一起吃顿团圆饭。
团圆饭的菜式丰富,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腊肠寓意长久。
拜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从初二、三走亲串友,互相拜年,通常是说些恭喜发财、新年好等话。
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的来历介绍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春节的来历介绍(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春节的来历介绍 篇1
春节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
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
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
那时,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俗称腊祭。
腊祭之日,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陈献祭品,以吹打奏乐、吟诵祝辞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全家族的人饮酒欢聚,尽情狂欢。
年在最初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如五谷大熟为有年。
我国在夏朝已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
从夏朝开始,各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岁首的日期也因此变化,比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
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这是一部阴阳合历的历法。
《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
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所以,尽管后世各代对历法多次进行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定。
《太初历》的颁行,使得年节习俗最终定型,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但是,汉代时的春节并不是指正月的年节,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
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称为立春节或春节。
在立春节,皇帝亲率众臣参加迎接春天来临的仪式。
民间也有许多活动,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现在民间仍广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饼,就是延续咬春的习俗。
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
由于年节与立春节在同一时段,民间也愈来愈重视年节,立春节迎春纳福的主题自然而然地融入年节,致使立春节渐渐消失,立春也就仅指节气了。
历史上,春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先秦时期称元日、上日,汉朝称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春节的名称是元辰、元正,唐宋时期主要把元日称为年节。
另外,历史上把元旦称作春节的情况也很普遍。
辛亥革命以后开始把元旦称作公历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国使用的历法被俗称为农历。
农历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改用公历纪元,从此,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元旦则改称春节。
但是,传统年节观念根深蒂固,民间仍然过农历新年,并以过年相称。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7日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
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会议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分别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
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的来历介绍 篇2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头胀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
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上岸,进村吃人。
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天上的神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派了一位大仙下凡,杀妖降魔,去帮助百姓们。
一年离除夕还差一天,家家户户都扶老携幼逃入山上避难。
有一位老婆婆年纪大了,跑得很慢,在逃跑中,不小心碰倒一位老人,老婆婆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对……对不起,我急着赶路,一一不小心……实在对不起!老人不紧不慢的说:没关系,可我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急着往山上跑呢?老婆婆听了,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说:你可不知道,我们这有一头怪兽叫年,它一上岸,百姓们都会成为它的囊中之物了!老人听了,哈哈大笑:我天不怕,地不怕,干嘛还怕一头怪兽呢?老人又说: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就把年轰走。
可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以为他在吹牛。
但老人仍然笑而不语。
婆婆实在没有办法,就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到了深更半夜,年闯进村,这次,年发现了不同之处,唯独只有老婆婆家有灯,便仔细看,灯是红色的。
年首先是吓了一跳,之后,年猛烈奔向老婆婆家,这时门开了,老人从屋里面走出来,披着红袍,手拿鞭炮,鞭炮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冲着她张开口大笑。
年一看,狂奔跳下大海,再也不敢出来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和噼里啪啦的声音。
三天后,村民们回到村庄,发现房屋并没有被年推翻。
老婆婆恍然大悟,赶紧对村民们说起老人这件事,村民们一听,都跑到老婆婆家去看,原来,老人就是天上的神仙变的。
老人治年有三个法宝:红对联、鞭炮、红袍。
第二年人们试着用这三个法宝,年果然没有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神仙,就把农历12月30日,定位过年,又叫春节。
直到现在,每逢过年,春节时,人们照样是穿新衣或红袍,放鞭炮,买红对联......!
你看,春节的传说神奇吧!读完了这个故事你们应该知道过年的来历了吧!
春节的来历介绍 篇3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女孩们越长越漂亮,男孩们越长越帅。
春节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节日之一。
说起过年,还有一段来历呢。
我们就重这说起吧……
传说夕和年原来都在玉帝下做事。
年聪明勇敢,可夕呢,又懒又馋。
夕还老在天上闹事,被玉帝贬到人间,变成了一只大怪物。
夕掉在了原始森林,把森林的动物全吃光了,便呼呼大睡,不知过了多少年,夕终于醒了,只见四周一片寂静。
夕的肚子空空的,好饿啊。
夕看见了一个村庄,便向村庄跑去。
夕趁大家睡觉时,便吃起了村里的牛羊鸡鸭。
村民们的生活失去了宁静。
最恐怖的是,夕吃完了家畜以后边吃起了人。
大家恨死了这头怪兽,可是谁能打过它?
谁知夕怕两样东西。
年把红布甩在天上,红布一下子抓住了夕的四只脚。
年又把竹筒对准夕的身体,只听见噼里啪啦的响声。
夕拼命挣扎,再也站不起啦。
从此,农历十二月三十就叫做除夕。
为了纪念年,人们把正月初一那天叫做年
春节的来历介绍 篇4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
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
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
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 。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春节的来历介绍 篇5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的节日。
到那时候,在外打工的人们都纷纷回家团圆。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隆重的春节是如何来的吧!
在很久以前,人们都不过春节这个节日。
就是因为受到了一个叫年的怪兽袭击,才逐渐盛行起来的。
这个怪兽每隔365天就会来吃人。
年长得凶神恶煞,眼睛长得大大的,像一双铜铃;它的身体长得胖胖的,身上长满了像鱼鳞一样的刺;它脚上的指甲尖尖的,看上去让人十分害怕。
它春夏秋的时候都会去吃小动物,可是冬天的时候,小动物们都冬眠了,它就会感到很饥饿,只能下山去村庄里吃人了。
有一天,它去到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只有一位年轻人。
它就悄悄地走进去,见年轻人正蹲在一个角落里,于是年就心想:年轻人如果转过身来,会不会拿出我害怕的东西?当年快要吃到年轻人的时候,年轻人就不知不觉地转过身来,被吓了一跳,叫了一声:啊!年轻人心里一直在想:这个怪兽会不会吃掉我呀?突然,年跑了,年轻人就知道了年怕噪音。
第二次,年准备去吃人的时候,就事先把泥土塞进自己的耳朵里,再去年轻人的家里。
年轻人急中生智,就用上一次的办法来吓唬年,可是这个办法已经没有用了,年轻人就只好躲在红色的`被子里。
这时,年看见红色的东西,结果吓跑了。
年轻人发现年也怕红色的东西。
第三次,年轻人觉得有点冷,就烧起了熊熊燃烧的火。
年又来了,一看见这熊熊燃烧的火,把它眼睛都快要照瞎了,被吓到屁滚尿流,就健步如飞得跑了。
这又说明年怕火和照射的东西。
年轻人告诉了人们年是怕噪音、红色的东西、火和光照。
人们就按照年轻人说的秘诀去做。
于是,有的人放鞭炮,有的人放烟花,有的人贴春联。
人们为了防止年的袭击,每逢正月初一都会放鞭炮、烟花,贴春联。
从此,人们把正月初一立成春节。
春节的来历介绍 篇6
中国存在许许多多的节日,我要写的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我相信,你们已经猜到了。
对!就是人尽皆知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有一个传说,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怪兽,叫年,也叫夕。
它长得凶神恶煞,它有一张血盆大口;头上长有一只巨大的角,称独角兽;它有一个大身体,身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贝壳;它只有三只脚,昵称三脚猫;它还有一条像刺猬一样的尾巴。
它住在森林里,吃各种动物,如狮子、老虎、兔子、狐狸等。
但是,在冬天,动物们都冬眠了。
夕肚子饿了,夕心里想:动物们都冬眠了,怎么办呢?对了,河边有个村庄,要不,过去那里找吃的?后来,夕就决定去村庄里找吃的。
于是,在12月30日,年就去了村庄,它走进了一个农民家,看见什么也没有。
这时,它看见角落里有一个人被吓得浑身发抖,它就步步逼近,那个人已经被吓得屁滚尿流了,还尿了裤子。
忽然,那个人大叫一声,年就跑掉了。
第二次,夕不甘心,于是,它又来到那户人家,它看见那个人在睡觉,夕就逼近了。
突然,夕看见了红色的东西就大叫一声,跑了。
那人想:这个怪兽又怕叫声,又怕红色的东西,想赶走它很简单。
第三次,年又来了,见那个人在烤火,就小声逼近。
那个人见到了就说:我……真是……是……惶惶……惶惶不可……终日啊!"这时,那人急中生智,用木柴点火,扔向年,年就又跑了。
1月1日,有非常多人来问他,被夕攻击了三次都不死,是怎么做到的。
他说:"一、夕怕叫声,二、夕怕红色的东西,三、夕怕火。
当时的人为了赶走夕,就贴对联、放烟花等。
现在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也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来历介绍 篇7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
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
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
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
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
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
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
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
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
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春节的来历介绍 篇8
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要算春节了。
腊月里,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因而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起其它节日来更为丰富,而且这些活动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特色。
过去,在广大城乡圩镇,卖年画的,卖吊钱的和窗花的,卖灯和鞭炮的,卖脸谱和春联的一片红红绿绿,年货摊一个挨着一个,喜气洋洋,充满着节日的气氛。
到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午夜十二点(子时)的时候,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大家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春节古时叫元旦。
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自商殷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
到了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
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据《诗经》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
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节日气氛更浓。
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
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除夕之初,夜子之初,门外宝炬争辉,玉珂争响。
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无停。
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南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
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春节的来历介绍 篇9
我们都知道春节,谈到春节,我们就想到了一个怪兽,它就是‘年’。
年,它的样子是尖尖的牙,它的牙像一座座小山,犄角像一个个尖头,它的尾巴像一道道闪电,脚就像武士的装备爪子,它还有一双凶神恶煞的眼睛。
每到冬天,年就会出来,去村庄吃牛、鸡、鸭等各种动物。
有一年冬天,年已经非常非常饥饿了,它再也忍受不了了,它决定到村里去吃动物,它还没进村庄,就看见没有动物,它潜进一个年轻人的家里,那个年轻人的家里一片漆黑,年仔细观察!,发现!墙角边有一个人,年看到人,就准备要吃,年轻人看到年感觉非常可怕,年张开一座座像尖尖的牙齿,准备大吃特吃谁知那个年轻人一声尖叫,年就被吓得屁股尿流,那个年轻人也觉得奇怪,但是年轻人想:原来年怕响声。
第二次,年想不能再被响声吓跑了,它想呀想…突然,它急中生智,跑去森林摘了两朵棉花,塞到耳朵里面,它再去了村里,潜进了那个年轻人的家里,那个年轻人大声尖叫,但是年塞上棉花没听到,那个年轻人赶紧躲在红被子里,年看到了红被子,不一会儿就又逃了。
第三次,年轻人的衣服湿了,他去点火,刚把衣服脱下来,准备去弄干,突然年闯了进来了,它一看到火光,就又逃了。
年轻人突然想到了,年怕三样东西,一是响声,二是红色,三是火光。
人们得知年怕这三样东西,就拿着这三样东西去杀年。
当年死了以后,人们就张灯结彩,饮酒摆宴。
春节,就是这样来的。
春节的来历介绍 篇10
在啪、啪、啪……的鞭炮声中,迎来了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
小朋友们就开始忙着放鞭炮、大人们忙着贴对联、还有丰富多彩的玩灯晚会也来凑热闹来了,到处浓罩着一片欢乐的景象。
你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贴对联、玩灯火吗?好,我现在就带你去寻找这些答案。
首先给你讲一个很古老的传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一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
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
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进言点评网并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