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民族音乐特点,汉代西域及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艺术有什么特色? 汉代时西域指的是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的地区,就是现在的塔里木盆地和中亚一带。以及汉代西域及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艺术有什么特色之处,西域民族音乐特点,西域音乐文化的特点,简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地域文化特征,汉代音乐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什么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西域民族音乐特点
汉代西域及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艺术有什么特色?
汉代时西域指的是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的地区,就是现在的塔里木盆地和中亚一带。
这里有三十多个小国,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如乌孙、于阗、龟兹等。
公元前139年,中原地区就与西域有过音乐文化的交流活动——即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带回了西域的乐曲《摩诃兜勒》和横笛等乐器。
与此同时,西域诸国的贵族子弟也都到汉朝的都城长安学习汉文化。
西域国家中龟兹的音乐水平是最高的。
大约在386年至432年之间,龟兹的音乐传播到了中原地区。
一次偶然的战争中,一个完整的龟兹乐队被俘虏到中原。
这个乐队有乐工二十个人,有竖箜篌、琵琶、五弦(五弦琵琶)、笙、笛、箫、毛员鼓、都县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十五种乐器;
演奏的有歌曲《善善摩尼》、解曲《婆伽儿》、舞曲《小天》、《疏勒盐》。
龟兹乐传播到凉州之后,和当地的中国之旧乐相结合,发展成了杂以羌胡之声的西凉乐。
除了龟兹之外,西域的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疏勒(今新疆疏勒)、康国(今中亚撒马尔罕)、安国(今中亚布哈拉)的音乐也比较发达,和中原地区的交流也很密切。
北方的少数民族中,数鲜卑音乐发展最快。
他们对汉族及其他各族的音乐加以吸收,对较为简单的歌曲、舞曲或解曲的形式进行了大胆突破,从而产生了结构比较复杂的大型乐曲大曲。
其中《辇后大曲》在少数民族大曲中是最早出现的一首。
南方的南越(今广东广州)、滇国(今云南晋宁)、西瓯(今广西贵港)等少数民族的音乐也十分突出。
其中,数南越的音乐佳。
在西汉中期,南越已仿照汉朝建立了乐府的音乐机构和庞大的钟鼓乐队。
西南少数民族蓓都夷(今四川汉源地区)创作的《白狼夷歌》以及羌族的羌笛等乐器,在汉代已经传播到了中原地区,这些都为我国统一多民族的音乐文化作出了贡献。
以上是汉代西域及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艺术有什么特色之处的详细答案,以及西域乐舞的文化特征,汉代音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古代汉族音乐有什么特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音乐方面有哪些,音乐方面民族民间艺术有哪些等生活问题中的小常识,更多有趣的生活知识尽在本站的首页。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锦燕网并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不代表锦燕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