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经济是什么,佛教传播和寺院经济有什么关系? 佛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以及佛教传播和寺院经济有什么关系吗,寺院经济是什么,寺庙与佛教的关系,佛教寺庙的收入来源,寺院经济的特点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寺院经济是什么
佛教传播和寺院经济有什么关系?
佛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
两汉之际,佛教由西域传入内地,当时只在少数皇室贵族和官僚中流行。
黄巾起义失败后,由于长期的军阀混战和社会动乱,人民群众陷入苦难的深渊。
当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哀苦无告时,自然会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产生对死后幸福的憧憬,这为佛教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同时,由于儒学的衰微和玄学在统治阶级中盛行,玄理与佛理的某些共通之处,为佛教在统治阶级中的传播提供了方便。
于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勃兴,广为流行。
天竺、西域僧人相继东来,倡法说教,翻译佛经。
汉代禁止汉人出家为僧尼,三国时僧尼不多,西晋以后增加很快。
随着僧尼的猛增,寺院拔地而起,遍布南北。
东晋有佛寺1768所,后赵893所,宋1913所,齐2015所,梁2846所,陈1232所,北魏、北齐都有30000所,北周有10000所。
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佛教对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因此历朝统治者大多崇信佛教,支持佛事。
其中以梁武帝为甚,他大建佛寺,举行法会,亲自讲经,甚至四次舍身为寺奴,然后由朝廷以钱亿万赎回,实则为佛寺敛财。
陈武帝亦曾演出舍身丑剧。
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寺院经济势力不断扩张,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上层僧尼构成寺院地主阶层,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对下层僧众和寺院的依附民、寺院奴隶进行残酷的剥削压榨。
下层僧尼大多来自破产或为逃避国家赋役的小农,成为寺院庄园的劳动力;
寺院依附民即寺院的佃户;
寺奴系国家赐予或罪犯配给,他们担负着寺内和寺院庄园最繁重的生产劳动。
寺院还兼营商业,从事高利贷剥削。
寺院经济的发展,必然与国家争夺土地和劳动力,损害国家财政利益。
所以北朝统治者曾采取灭佛措施,北周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断佛、道,毁灭经像,勒令沙门道士还俗,主要就是出于经济上的目的。
以上是佛教传播和寺院经济有什么关系吗的详细答案,以及现代寺院经济来源,佛教寺院对社会大众具有怎样的意义,寺院经济的背景及影响,寺院经济来源与支出,寺院里僧人经济来源等生活问题中的小常识,更多有趣的生活知识尽在本站的首页。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锦燕网并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不代表锦燕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