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日常点评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谁说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关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以及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是什么意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翻译等问题,下面锦燕网小编将为您整理了以下的日常常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

  近期,网上热门讨论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到底谁对谁错呢?好像每个人的记忆点都不一样,可能是教学板材出现了问题,经纠正表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而不是斯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谁说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翻译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先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会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露在言语中,才被人所知晓。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以及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或是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走向灭亡的道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0月26日,记者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获悉,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斯人哪一年改成是人了

  最近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讨论火热,其实我也记的是“斯”,但看到以前教科书的证据,我觉得可能是自己记错了,思考了一下为什么那么多人记错,估计是因为“斯”版的流传更广,除了教科书,几乎所有的其他读物都是“斯”,甚至包括很多教辅书,还有输入法默认的也是。

  又想了一下为什么流传这么广,我觉得可能三个原因:“斯”是平舌音比翘舌音“是”更容易发音;“斯”看起来更像古文;语法上“是”是动词,现代汉语中不会作为形容词修饰“人”,所以看起来会觉得别扭。

  因此造成“斯”版流传更广,逐渐潜移默化根深蒂固。

如何看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

  上学时学的确实是“是人也”,直到现在这一大段我还能够流畅地背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很多人记成“斯人也”,可能与后来的一些语言环境有一定关系,无论是非教材书籍、影视作品还是网络上,把“是人也”说成“斯人也”的太多了,慢慢的自己也就记成“斯”了。

  就像前两天我说了一句“诚不我欺”,这个其实也是网络误用的例子,很多人都以为是“诚不欺我”,但学习的时候它确实就是“诚不我欺”。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进言点评网并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