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的组成,明十三陵指哪些?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以及明十三陵指的是什么,明十三陵的组成,明十三陵是干什么的,明十三陵为什么叫明十三陵,明十三陵百度百科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明十三陵的组成
明十三陵指哪些?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
各陵墓名称是: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共十三座。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下,建于永乐十一年(1413),为十三陵最早最大的一座陵墓。
整个陵园围墙环绕,分为三个院落,有陵门、神库、神厨、碑亭、棱恩门、棱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部分建筑已不存)。
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
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
明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
顶为黄瓦重檐歇山式,上檐下有匾额,书长陵二字。
正中碑一座,上刻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
长陵地面最大建筑为棱恩殿,其形式、规模与故宫的太和殿差不多。
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殿内有32根金丝楠木明柱,高四丈,直径3一4尺。
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坐落在绕以汉白玉护栏的三层石台上。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和他的两皇后的陵墓。
万历十二年(1584)始建。
其面积为1195平方米,全部为拱券式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的殿堂联成。
前、中殿为长方形甬道,后殿横在顶端。
前、中、后三殿之间各有一道石券门,券门下是两扇汉白玉门,高3.3米,宽1.7米,重约4吨,门扇上均横以青铜铸成的长方形大梁。
中殿有汉白玉宝座三个及点长明灯用的大型青花龙缸和黄琉璃五供。
左右配殿为石拱券无梁建筑,内有棺床,其上长形孔穴内填黄土,称金井。
后殿为地宫最大的殿,殿内棺床中央置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椁,其周围放有玉料、梅瓶及装满随葬器物的漆木箱等。
以上是明十三陵指的是什么的详细答案,以及明十三陵地位,明十三陵对应,明十三陵都有哪些,明十三陵都有什么,明十三陵意义等生活问题中的小常识,更多有趣的生活知识尽在本站的首页。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锦燕网并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不代表锦燕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